最高法: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 法院依法判令解除合同
农村土地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。今天,最高人民法院发布10件依法保护农用地的典型案例,相关负责人表示,法院充分保障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用地上依法享有的财产权益。对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或闲置撂荒农用地的合同,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,使农用地及时恢复农业用途,便于合理开发利用。
最高人民法院介绍,实践中,对于农用地权利因各种方式转让、流转后导致的土地荒芜、地力减损甚至土地被污损破坏等情形,人民法院坚决予以制止和否定。
依法成立的土地承包合同、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对合同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,各方均应依约履行。承租人擅自变更土地用途,将约定用于农业种植的租赁土地用于非农业经营建设,或者闲置农用地导致土地撂荒,既违反合同约定,也违反法律规定。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,解除后相应地停止履行、恢复原状。
今天发布的一起典型案例中,针对土地已被撂荒且承租人无力继续经营的情况,人民法院充分运用调解方式,引导当事人就尽快归还土地、处理地上附着物、采取可行方式抵偿租金、土地复垦复耕等达成一致,最快速度推进农用地保护和利用,最大程度减少各方损失。
基层组织无权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
在发展农村经济中,发包土地、收取土地承包金是提高村集体收入,发展农村经济最常见的方式之一。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,一些地方的农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引进社会资本,以土地流转、租赁等方式开展多种经营。但由于法律意识不强,一些村民委员会、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为收取高额流转费,不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进行土地发包,随意变更土地用途、毁坏农用地等现象时有发生。涉案土地大多以苗木移栽、农业养殖等“合法”名义签订土地流转协议,但实际多用于非法采石、采矿、采土、办企业、建厂房等非农用途。
如案例一梁某东等人非法占用农用地案,三名村民小组组长为增加集体收入,违法将耕地发包给另一名被告人挖塘养鱼,破坏基本农田50余亩,毁坏全部农业设施,被依法判处刑罚,教训不可谓不惨重。本案对村民委员会、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及其负责人具有很强的教育和警示意义,土地发包要依法,破坏耕地要担责,希望村委会和村小组及其负责人,要增强法律意识,切实担起农用地保护的主体责任。(总台央视记者 张赛 高博远)
- 股票行情快报:舍得酒业(600702)4月28日主力资金净卖出69.88万元
- 景顺长城价值领航两年持有基金经理变动:增聘刘苏为基金经理
- A股市场2025年第一季度市值管理报告
- 股票行情快报:泸州老窖(000568)4月22日主力资金净买入3729.03万元
- 股票行情快报:古井贡酒(000596)4月15日主力资金净卖出830.33万元
- 五粮液作为原告/上诉人的1起涉及侵害商标权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4月21日开庭
- 异动快报:ST金一(002721)4月8日14点31分触及跌停板
- 异动快报:*ST围海(002586)4月8日14点24分触及跌停板
- 尴尬!宁波这个小区名字“家园”误写为“穷园”!竟错了20多年?!
- 古井贡酒作为原告/上诉人的1起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4月15日开庭
- 股票行情快报:迎驾贡酒(603198)4月10日主力资金净买入2349.83万元
- 海普诺凯斩获2025第10届京东超市宝贝趴“增长先锋品牌”奖!
- 泸州老窖作为原告/上诉人的1起涉及侵害商标权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4月8日开庭
- 春糖酒业观察⑤|大众酒,不只是酒业避风港
- 旅智科技深化“会思考的PMS”:打造全自助智慧酒店 全面拥抱智能终端
- 亚冬会首批入境团组今日抵达哈尔滨